>>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3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时评
坚定文化自信 更好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07-11 07:58:34   
2023-07-11 07:58:34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本版聚焦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围绕如何深刻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怎样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中扛起宁夏担当、展现宁夏作为等,汇集宁夏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相关负责人撰写的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以网络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 王 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为在当前形势下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网信工作要牢记“国之大者”,更加强化互联网思维,赓续历史文脉,守正创新,加强网络优秀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用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人心、滋养社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更加深入人心。

  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深刻把握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深厚文化历史背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共同信念、历史取向、胸怀格局、发展道路。统一性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合奏曲,也是中华文明的大基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保持着对共有历史文化的认同。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交流,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网信部门要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牢牢掌握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民族团结的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宣传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从“两个结合”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特别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实践的百年奋斗历史为依托,在漫长的历史中吐故纳新、革故鼎新,积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行。网络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能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要在推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做好网上宣传工作。尤其是立足宁夏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挖掘宁夏传统文化优秀部分。要围绕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锚定宁夏未来发展,找好切口、找准切入点,总结和提炼宁夏发展成果,用宁夏经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从“第二个结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四个自信”。“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激发互相成就,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中华文明迸发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是因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至今,那些一味的模仿者、盲目的追随者注定没有前途。中华文化是常新的,本身包含着许多现代性因素。对此,我们应更加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担负起新思想凝心铸魂、网络文明育新人、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等新的文化使命,紧扣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特点,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高质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蔡 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全面总结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回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基本路径,鲜明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对“两个结合”的深刻领悟,转化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行动自觉,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诠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精准提炼宁夏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坚持以长征、长城、黄河国家公园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开展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再梳理工作,全面起底历史文献古籍和文物资源。探索非遗保护研究基地、非遗村落等动态管理机制,打造高水平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大力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立足中华文化根脉,对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意提升,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构建维系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载体。持续深化“非遗过大年”文化品牌,实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打造新时代宁夏品牌形象。设计宁夏“娃娃鱼”形象标识,打造“鱼跃龙门”“紫气东来”“红色六盘”三大IP。高水平办好中阿旅行商大会,以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惠民。习近平总书记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概括提炼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宁夏是西部民族地区,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节点,更加需要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沁润心灵、启迪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厚培文艺创作土壤。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创新表达,以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脱贫致富奇迹、“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沧桑巨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奋斗历程等为精神内核,持续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不断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社会文化指导员“双百”行动,开展“一县一特”乡村文化示范项目,整合提升“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平台,年均创新开展特色文化惠民活动4000场次。充分发挥“文化大篷车”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播种机”重要作用,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接地气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寻常百姓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以推进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性、便捷性、实效性。

  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聚焦文化赋能推动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当表率、作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在补齐产业短板、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动能、放大产业价值方面的“倍增器”作用,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业态深度融合。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实施意见》,构建“一轴一廊、一核三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全景图”,推动文化旅游与水利、教育等行业以及“六新六特六优”产业跨界融合,实施“宁夏二十一景”创新升级行动,全力打造宁夏文旅新名片。加快文旅消费升级。实施文化旅游消费促进“六大行动”,争创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和国家文旅消费夜间集聚区。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激活文旅消费,推动旅游业加速恢复振兴。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大力实施数字科技赋能项目,完善“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码游宁夏”系统。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加大跨县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推动跨行业、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国际知名企业入宁、央企入宁计划,力促文化旅游行业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做强做大一批“精特优新”文化旅游企业,以文旅产业赋能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宁夏文旅“新引擎”。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瑞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历史高度,发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宣告:“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总书记赋予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电系统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强阵地、优服务、创精品,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加强阵地管理,着力夯实文化繁荣安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广播电视处于意识形态第一线、最前沿,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导向管理全覆盖、无死角要求,严格落实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风险预警监测联动闭环管理机制、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管理暂行办法、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红黄牌制度、宣传工作季度报告制度、监测情况通报制度,强化重要和敏感时间节点、重大活动、重要保障期风险隐患分析研判,深入开展违规商业广告整治、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整治、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坚决查处违规开办频道频率、违规运营频道频率、违规制作发行节目、违规传送节目等问题。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常态化开展广电行业安全大检查,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加强播出发射系统维护、传输线路巡护和网络安全防护,突出抓好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不断提高安防能力,筑牢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健全服务体系,加快补齐文化强区建设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文化强区,广电系统必须奋发有为。要全面推进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升级拓展西吉县、海原县等县(区)应急广播系统,加快推进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应急广播平台和彭阳县、青铜峡市等县(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到2025年建成国家、自治区、市、县(区)、乡(镇)五级互联互通的应急广播体系。落实《全区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标准化管理办法》《全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方案》,组织开展惠农、吴忠、罗山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标准化管理和灵武市、中宁县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经验”。全力推动中国广电(宁夏·中卫)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示范、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宁夏分平台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型广电媒体传播网、国家文化专网和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网。鼓励民营资本依法依规开展视听业务,打造要素完备、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广电视听产业体系。

  狠抓精品创作,努力推出更多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品力作。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聚焦“出好剧、出好片、出好节目”,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强化规划引领。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凸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示“两个结合”重大成果设定工作目标,瞄准“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星光奖”“金声奖”以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几大奖,下功夫抓好纪录片《百万大移民》《闽宁纪事2023》、电视剧《星星的故乡》等重点作品创播,努力实现单项突破。加强内容统筹。以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为重点,结合国家的主题主线和重大时间节点,每年指导扶持一批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网络视听精品,打造一批优秀节目栏目,通过3至5年努力,推动我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体系更加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质量总体水平大幅提升,精品力作持续涌现,实现更高质量、更加丰富、更为均衡、更有效率的内容生产和供给。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广播电视节目(含文艺节目、纪录片、广播剧、动画片)题材库,结合主题主线和重要时间节点,动态储备重点选题,推动优秀选题投拍转化,实现推出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强对外交流。深入实施“视听中国”播映工程、丝绸之路视听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继续办好《宁夏时间》《宁夏影视周》《MBC中国剧场》等栏目,充分发挥海外新媒体传播平台作用,巩固深化长效合作机制,重点推动电视剧《山海情(阿语版)》、纪录片《与非洲同行》、动画片《梦娃》《天天成长记》等在中东和非洲国家电视台播出,讲好宁夏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更好担负起主流媒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景 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创性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要从讲话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内涵和意义,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更好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加强舆论引导,让主流舆论成风化人、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认真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穿融入新闻报道、新媒体产品等各方面,遵循传播规律、创新话语表达,推出一大批新风扑面、热气腾腾的专题报道和精品力作。坚持理论舆论同频共振,紧紧围绕“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精心组织宣传阐释和专题策划,推出系列评论言论、访谈报道、专家学者文章,在推进总书记重要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加强新闻策划,聚焦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系列重要举措,把笔触和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和人民群众,以小切口展现我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积极成效,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大力宣传我区先进模范人物,推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舆论氛围;结合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深入基层抓“活鱼”,关注“草根英雄”,讲好老百姓的感人故事,积极营造广泛弘扬、人人参与、全面行动的良好氛围,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盈。

  用好红色资源,让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认清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主动,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方向,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以强烈的文化担当创造和书写新的历史。要深挖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蕴,利用短视频、动画等传播手段,积极开展红色资源通俗化、年轻化、网络化解读,实现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传播,深度挖掘毛泽东同志创作《清平乐·六盘山》以及专门为宁夏题写诗词的背后故事,讲好“将台堡红军会师”“单家集夜话”“夜宿乔家渠”等革命故事,让红色故事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发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等伟大号召,持续开展行进式、调研式采访报道,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和具有我区地方代表性的精神特质,注重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伟大成就紧密结合,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宁夏故事相结合,推出一大批有纵深感、说服力、感染力的重磅报道,使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发掘宁夏地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绽放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围绕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积极开设“文明履痕”“社会写真”等地方史志类文化栏目,打造《不到长城非好汉》等融媒体作品,全景式深度呈现宁夏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助推宁夏文旅产业发展。围绕灵武水洞沟、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等历史遗迹,以及《山海情》、花儿、鎏金银瓶、胡旋舞墓门国宝级文物等大的文化IP和文化地标,强化技术赋能,灵活采用XR、3D、全息影像等新技术,推出“考古宁夏”“博物馆里的宁夏”等大型系列文博发现和研究阐释类融媒体作品,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故事,找到更多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对宁夏“好山好水好风光,好吃好玩好地方”的生动概况进一步具象、实化,围绕葡萄酒文化、枸杞文化、“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等,策划“宁夏好物”等系列全媒体报道,拓展更多文旅推介项目。聚焦饮食文化及新民俗、新民风、新文化等宁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组织媒体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采访,讲好民族团结、移民开发、东西协作、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环保等故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壮丽篇章。

  做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

  宁夏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田宝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回答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宽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面对时代考题,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注重做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努力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必须注重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进宣传文化工作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让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主流媒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作用。这次主题教育期间,各调研组在调查研究期间发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秉持中华文明特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具体行动上加深对“第二个结合”的领悟,更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特性,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挑战中,勇于接受新事物,以思想和文化的主动,为广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必须注重品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深化和破解新闻宣传与媒体传播工作的新指引、新路径。宁夏大地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波澜壮阔,为我们新闻工作者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创造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在努力打造新时代宁夏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在讲好宁夏故事上有新作为。同时,我们要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当代价值、时代意义、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新科技赋能、移动端传播、可视化呈现、年轻态表达上下功夫、出精品。我们要聚焦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努力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部署,持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强化亲和力、提升影响力,推出更多更好、热转热议的全媒体精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律跳动得更为有力。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必须注重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宁夏广播电视台加强对外宣传的能力建设,推动宁夏历史文化走向全国,就是要深入践行、争当主角,以此为思想引领和理论遵循,让中华文化中的宁夏元素、宁夏声音、宁夏表情一起走向世界。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一个地域的发展,也必将以文化的兴盛作为有力支撑。我们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穿融入新闻宣传各环节、各方面,不断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在推进总书记重要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下真功。当前,特别是要加快黄河宁夏故事节目创作,以此为依托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传播工程,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对宁夏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展示,整合各频道频率资源,倾情推出一系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视听节目精品,实现线上线下、大屏小屏、广播电视、新媒体有机结合,形成融媒体报道矩阵和聚合效应,体现互动性、沉浸式、智能化,增强权威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出的广阔文化空间里,贡献宁夏广播电视的力量。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宁夏力量

  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刘 雨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社科队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宁夏篇”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对中华文明历史的学习研究,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理解和认识,深刻把握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入阐释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在宁夏的实践,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站在历史制高点和时代最前沿,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色、文化品格、价值追求,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党的光荣历史,在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和人文自信中深入理解历史问题、认识当今中国、把握未来走向,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等方面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逻辑,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区相适应的历史学学科、文化学学科、民族学学科、古籍文献学学科以及地方历史文化学科,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工作效能,助力打造文化兴盛沃土,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宁夏力量。

  深刻把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奋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中华文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推进文化理论创新、深化历史文化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的高端学术机构和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我们要充分认识社科院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宁夏地域特色文化发展中的使命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开展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推进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在宁夏的新实践等系列应用对策研究,发挥好建言资政作用。发挥社科院综合学术研究机构作用,推动科研人员通过国课区课及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术性研究,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供有力的学理性支撑。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理论阐释、学术研究、决策咨询职能作用,加强文明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主动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大局,推动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要立足国情、区情深入开展研究,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深化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赓续历史文脉,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谱写当代华章,不断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宁夏的精神力量,为推动中国特色宁夏特点的历史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发展作出社科新贡献。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宁夏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马文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以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精准的总结。这一论述精辟而深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又一重大原创性成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古今中外,有无数人曾总结概括中华文明的特征,但都难以做到全面系统精准。只有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新时代;只有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用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时代;只有在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只有在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新时代,才具备为悠悠中华文明“精准画像”的历史和时代条件,才能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思想不凝固不僵化,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悟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精髓要义,开创性地实现了“第一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全新而生动的论述,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认识,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片“新蓝海”。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是历史的奇迹和历史的必然,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奇迹和历史的必然。高度契合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融通,更是历史的奇迹和历史的必然。这一结合、融通,真正而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已经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并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它必将在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给世界以更多的奇迹和启迪。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不断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作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贡献。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以我国实际、宁夏实际为起点,认真总结宁夏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方面的实践探索,进一步聚焦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对策研究,进一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纲和魂,深入阐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的小齿轮更好地嵌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齿轮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在基层一线不断磨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不断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理论研究阐释,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更好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不断谱写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华章。

  在文化强区建设中贡献文艺力量

  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黄明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方针和行动指南。文艺百年发展历史已经印证,“两个结合”是最契合中国文艺的理论源泉和实践诠释,孕育着丰富的守正创新因素。文艺文联工作要在“两个结合”中汲取养分、涵养自身,培育出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文艺图景。

  立足“两个结合”的领悟,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1年来,其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不同时期得到不断继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写入《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科学阐释、再到本次座谈会重点阐述“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越来越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受其滋养的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这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最为根本和广泛的基础。践行“两个结合”,文艺文联工作既不能丢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不能断了历史文化根脉,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特别要结合宁夏实际,立足宁夏独特地域文化背景,多方位、多角度展示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作为文艺创作的主题来表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为宁夏文艺繁荣开拓新空间。

  立足“五个突出特性”的把握,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刻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立足连续性,要把文艺文联工作扎根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在文艺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用文艺的方式赓续历史文脉。立足创新性,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善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促进传统文化在文艺领域的资源转化与赋能发展。立足统一性,要把增进文艺作品的认同性和凝聚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立足包容性、和平性,要加大文艺工作交流互鉴力度,创新对外交流方式,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以“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更为强大的文化自信。文艺文联工作要准确把握“五个突出特性”,进一步提升文艺创作的境界与高度,展现开放、包容、自信的文化姿态,让世界透过宁夏了解中国。推进宁夏文艺走出去工程,积极争取中国作协支持,推动落实“1+5+1”文学对外传播机制,促进中国文学在西亚、北非国家传播。积极创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创作实践点,有效提升《朔方》《宁夏文艺家》及宁夏文艺网等创办质量,提高宁夏文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持续深化文艺评奖评论,发挥好《朔方评论》主阵地作用,加强对西海固文学理论研究的探索创新,以深刻的批评实践和鲜明的导向作用,引领和助推宁夏文艺“高峰”建设。

  立足“人民至上”的立场,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党之所指、艺之所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践行“两个结合”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传承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艺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的热潮中推进,不断拓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挖掘的路径,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韧性和张力。文艺文联工作要深入实际、服务群众、围绕大局,在创作方向上更加突出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创作题材上更加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主题,艺术表现上更加突出美丽新宁夏的主色调,形象塑造上更加突出团结奋斗的新史诗,倾心回答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崭新命题,在文艺实践中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的贯彻落实和“五个突出特性”的领会把握。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生动实践,围绕自治区“三区建设”“四新任务”“五大战略”等全局性战略部署,与中国作协共同选派骨干作家深入基层采风,创作出一批反映宁夏山乡巨变的优秀作品,全力冲击“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不断完善和丰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文艺惠民活动,让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为新时代文化强区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用“两个结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

  宁夏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朱天奎

  “两个结合”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只有始终遵循“两个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才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两个结合”为遵循,进一步明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使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好的方向。一方面,要把握好三种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的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另一方面,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只有遵循“两个结合”,切实解决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什么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以“两个结合”为遵循,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必须做出自主的回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声音,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方法,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从而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质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做到文化自觉。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思想精华,把中国的文化精神、价值心理与知识体系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增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文化底蕴,又能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只有遵循“两个结合”,更加明晰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稳步发展。

  以“两个结合”为遵循,进一步明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我们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思想武器,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一要突出体现民族性。体现民族性并不是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全面系统地映照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二要突出体现原创性。原创性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标志。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合古今中外世界文明发展的真知灼见,大力培育和提高学术原创能力,提出标志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形成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学术命题和学术话语。三要突出体现实践性。要聚焦当代中国问题,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把握历史、思考未来,体现出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四要突出体现系统性。完善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和强大的解释力。要运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各个学科之间、各种学术观点之间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相互配套、衔接,着力解决和回答中国现实问题,满足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要突出体现开放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观照世界的眼光、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只有遵循“两个结合”,以明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创新发展。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邵志权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